內容簡介
就連昆蟲移動時腳上踝鍊
發出的微細聲響,祂都聽見
【來自印度文豪泰戈爾的譯本 —— 由台灣當代詩人孫得欽中譯】
他的詩,流傳跨越六個世紀,超越分歧的教條,挑戰社會各種成規,禮讚個人與宇宙意識的合一。
他的詩,熱情又撲朔迷離,打破思考的慣性,喚醒你沉睡已久的心。
卡比兒是十五世紀偉大的印度詩人,主張推倒高牆、打破分別,直接感受神聖的愛。詩人批評當時的伊斯蘭教流於形式,也批評印度教被困在吠陀經典中,所以一生都被雙方教派排斥,他作詩感嘆:「古聖先賢啊,我看這世界是瘋了/如果我說出真相,他們會衝上來打我/如果我撒謊,他們反而相信」,然而卻在他死後,穆斯林與婆羅門教徒卻創造更多相關的傳說,視他為自家的聖人。
卡比兒出生在穆斯林家庭,以織布維生。他是羅摩難陀的弟子,承襲上師的教導,認為神就在每個人的身上,在萬事萬物之中。他相信,走在正道上的人,神就與其同在;視世間萬物為己身,因神在就在其中;而真正的修行場,就在家裡、在這個真實世界。詩人所運用的語言是單純的,並借用別的方言,以當時的習俗(如嫁娶、殉葬等)作為譬喻,在音樂性的詩歌中傳達其思想。他的詩歌熱情而深刻,徘徊在諷刺與溫柔之間,為愛不遺餘力。
將淚的積雨雲帶進你的雙眼,
再為你的心,覆蓋上黑暗的影子;
將你的臉貼近祂的耳朵,
說出你心中最深的渴望。
——詩第100首
現今,在卡比兒的出生地,有兩座寺廟紀念他,由印度教徒、穆斯林分別供奉,日日唱誦其詩歌。另有以其思想為主題拍的一系列紀錄片,而他的詩歌也與當今的印度民謠、蘇菲派思想、前衛搖滾樂結合,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
本書譯自印度桂冠詩人泰戈爾由孟加拉文翻譯成英文的版本,再由台灣當代詩人孫得欽翻譯成中文。兩位詩人融合了各自的體悟,也在百年之後,將卡比兒的精神轉譯給不同語境的讀者。另收錄法國藝術家但尼(Maurice Denis)的「愛Amour」系列石版畫,濃厚的藝術氣息,帶你進入靜謐光輝滿溢的靈性世界。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英譯者
1861-1941,劇作家、詩人、音樂家、畫家、冥契主義者。他是孟加拉地區文學音樂的泰斗,在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著有《漂鳥集》、《新月集》、《頌歌集》等。
孫得欽/中譯者
1983年生,東華創英所畢業,翻譯維生,喜歡食物、尤杜洛斯基和《我是那》。相信一切存在都只是幻影,而所有不存在的都存在。著有詩集《有些影子怕黑》。
目錄
詩
1呼吸中的呼吸
2 那個一切再無分別的地方
3 在生時企盼祂
4 別到花園去!
5 要如何棄絕幻相?
6 月亮在我身體裡閃耀,但我盲的眼看不見
7 祂是呼吸、語字和意義
8 這瓦器中有涼蔭與疏林
9 怎能說祂不是這樣,或祂是那樣?
10 是你拯救我,你以雙臂將我高舉
11 這愛之燈火的儀式,必須以我的目光演出
12 天鵝啊,告訴我,你古老的故事
13 自有永有的上主
14 河與浪的差別何在
15 春天,季節之主
16 心智造了一座鞦韆
17 你知道時間如何表達愛慕嗎?
18在那裡,純淨而潔白的樂音綻放
19今晨還不醒來?
20你要渡向哪片岸啊,我的心?
21每間屋子都燈火通明
22喜樂與哀慟是一體
23愛的黑暗包裏身與心
24在愛的命令下走入火中
25絕美現身
26萬物的創生,都出於「唵」
27了知那未知的
28在本源面前,現象跳著舞
29你的天命是從何時展開?
30這樹上有一隻鳥
31天空的閘門開啟
32起舞吧,我的心!
33我已將鑽石包裹在斗篷裡
34祢與我之間的愛豈能斷開?
35誰能為我帶來心上人的消息?
36醒來吧,別再睡了!
37陽光普照時,夜晚在哪裡?
38錯誤之鎖扣上了大門
39這具身體就是祂的里拉琴
40家中有真正的合一
41無處不是祂的美
42我揭開簾幕,我看過
43聽說水裡的游魚口渴,我笑了
44漫遊如狂人
45你是誰,從何處來?
46循簡樸之道淨化你的身體吧
47一棵奇怪的樹
48 與我同行
49永不落入死地
50永恆之笛
51分離的痛,緊鎖胸膛
52滿足
53月之鳥獻身於月亮
54 了知愛的色彩
55如魚入水,縱身躍入愛的最深處
56真正的修行者
57仙人與信徒都談論它
58心智都斟滿了毒藥
59勿以經文為證來哄騙自己
60一切苦厄也藏在這些要求中
61當你來到幸福之海
62在出離中尋得至福
63難道祂會棄你不顧
64鹿被愛的樂聲引動
65我打擾了那些智者
66像頭山羊
67致命的武器在你心中,你如何擁有神?
68我的心正在死去,卻又生氣勃勃
69如果神在清真寺裡面,那麼這世界屬於誰呢?
70順從而滿足的人
71如果新郎不在
72珠寶掉在泥濘中
73 修行者!結束你的買賣
74愛之城的所有祕密
75將萬事萬物視為你的安居之所
76就像啞巴嘗到了甜—&md...
內容試閱
導讀
艾芙琳・昂德西Evelyn Underhill 導讀
劉粹倫 中譯
讀者手上這本卡比兒的詩集,是由印度桂冠詩人泰戈爾選譯的,也是首度介紹給英語讀者。在印度冥契主義歷史中,卡比兒是個非常有趣的人。他在北印度瓦拉納西(Benares)一帶出生,父母是穆斯林。約莫在西元一四四〇年時,卡比兒還年輕時,投入著名的印度教苦行者羅摩難陀(Râmânanda)的門下,成為弟子。羅摩難陀承接十二世紀偉大的改革者羅摩奴闍(Râmânuja)在印度南部所發起的婆羅門教改革運動,在北印度掀起一場宗教復興運動。這場宗教復興運動反對傳統信仰流於形式,也反對吠壇多哲學過分強調哲理探討與一元論,斷言應該回歸本心;並採取羅摩奴闍所鼓吹的,人應誠心誠意奉獻給毗濕奴神。毗濕奴神所代表的是「神聖自然力」人格化的一面,這是一種冥契主義式的「愛之信仰」,在精神文化中某個層次隨處可見,也是教條或思想體系都無法抹滅的。
編按:Mystism冥契主義,又譯作神祕主義、密契主義。冥契主義者相信可直接獲得真理、與掌控宇宙的力量直接交流,發展出個人的靈性體會。冥契經驗有四個特點,不可言說、知悟性(用以推論理智無法探知真理的洞見)、頃現性(短暫體驗後又回復生活常態)、被動性(非意志可主導)。參考William James, The Varieties of Religoius Experience, 1902。
在《薄伽梵歌》中,可以找到許多虔敬拜神的段落,雖然奉愛神明源於印度教,但在這場中世紀的復興運動中,虔敬拜神融合了許多不同宗教的元素。雖然據說羅摩難陀的精神由卡比兒承接,但他顯然擁抱了廣大的宗教文化,充滿傳道的熱情。羅摩難陀所處的時代,也是偉大的波斯冥契主義者雲集的時代,納霞堡的阿塔(Attâr)、莎帝(Sâdî)、魯米(Jalâlu’ddîn Rûmî)、哈菲茲(Hâfiz)寫下熱情洋溢、充滿哲思的詩歌,這些作品也對印度的宗教思想產生重大的影響。羅摩難陀希望能將更誠摯、更私密的伊斯蘭教冥契主義,與婆羅門教的傳統神學相互融合。有人會認為這兩個教派的宗教領袖也受到了基督思想與生活的影響,但基於權威人士對此意見南轅北轍,所以這裡就不多加討論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宗教領袖的教誨中,顯然包含了十分虔誠的兩股(或三股)精神文明的碰撞,就如在早期基督教會中,猶太教思想與古希臘文化的交會一樣。卡比兒的過人之處在於,他有本事把兩股精神文明合而為一。
卡比兒的一生很精彩,他是冥契主義詩人,也是偉大的宗教改革者,他所創立的教派,至今仍有近百萬北印度教徒追隨,其命運與許多揭露實相的聖人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厭惡宗教的排他主義,遍尋一切能將人點化為神之子民的自由。然而追隨者在憶念他之餘,卻在又在新的地方築起高牆;而這個分隔的高牆,是卡比兒致力打破的屏障。不過,卡比兒之所以不朽的,不是以他之名流傳的教導,而是他詩歌中自然流露的眼界與愛吸引人心。他的詩歌呈現了神祕情感的不同層面:有遠在天邊的抽象概念;有對浩瀚無垠的存在那股脫俗的熱情;也有對神最私密的了悟。而上述這些,都藉助印度教與伊斯蘭教信仰中最樸實的隱喻與宗教符號來表達,並不特別去區別其中的差異,因而很難把卡比兒歸類為婆羅門教徒、蘇菲教徒、吠壇多派、毗濕奴追隨者。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是阿拉之子,也是羅摩之女」。他所認識且敬愛的至上之靈,他試圖引導眾生與其建立的喜樂之誼,超越了一切,因為所有形而上的領域、信條不出其外;而一切種種又說明了那無限、簡約的整體...
留言列表